说起气体辅助注塑,很多人只闻其声,难见其面。这难怪,用的少,自然见的就不多。
我对气辅注塑感情很深,因为我在国内用它算比较早的,也因为它给我很多刻骨铭心的回忆。
1997年,海尔引进了气辅注塑的设备,然后领导来参观。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我同海尔CEO张瑞敏1米内近距离接触超过10秒钟的机会至今只有一次,就是那次他来我的车间参观,作为技术员的我受命守在那台宝贵似的有气辅功能的机器旁边等待被检阅,但就在张瑞敏到达车间前5分钟,我看守的这个机器突然生产不正常了,产品出来是废品。急死我了,怎么办,我连忙调节想使其恢复正常,但产品中了邪一样就是废品,眼看张在一批人的陪同下走近我的机器,我的大脑空白了。这时候急中生智赶忙让工人把废品当合格品包装。当张总一批人站在我身后端详着宝贝似的新技术气辅产品时候,大家还赞不绝口,只有我背后冒汗,10秒或者20秒足有1天那么久,后来他们走了,我们就把产品拆包装扔了。
但这次不愉快的回忆不耽误我成为气辅注塑的行家,在当时的海尔我还是小牛的,后来参与了多套气辅模具的研发及实验,还私下参与了中拓气辅设备公司的一些项目。
但伤心的是,后来很多年气辅注塑技术一直没有很好得以发扬,现在日渐衰微,我来扒扒原因吧。
1. 节省材料。省是省材料,说什么40%,一般10%就不错了,省40%情况的都是超级厚壁的,那类产品不适合做气辅设计的,因为压力降不明显,气乱串。
2. 缩痕。消除缩痕办法很多,和缓设计,高速机,高压等,不一定气辅的。
3. 缩短周期。这个很有限,关注的不多。
4. 简化设计。其实不是简化设计,而是复杂的设计不适合气辅。
5. 降低内应力。这是优点,但不是很关键的。
6. 提高模具寿命。这个在中国不受人们关注。
7. 降低锁模力。这个在中国不受人们关注。
……
我熟悉国内的家电行业几乎不怎么用气辅了。我知道的汽车行业用的也不多,那还有什么呢?
1. 成本高。一套氮气发生器及增压器大几十万,何时能回本。用它来做衣服架!开玩笑?!还不如多用点二手料。
2. 废品率高。这个新玩意儿,一般人用不习惯就会废品率高。但更重要的是模具设计难度。
3. 产品设计必须简单。复杂了有筋多了或者曲面等复杂环境就很难试验成功。
4. 厚壁产品则生产十分不稳定且表面效果不好,没有了缩水但有叶脉似的气体痕。
5. 机器必须很稳定。
同时,近些年新技术不断进度,部分功能已经可以替代气辅的优势。
其实,慢慢想来,气辅真有点德国味道,蛮高大上的,投资多,质量好,但中国的注塑行业多是山寨脾气,宁可在眼睛看得到的料上下功夫,也不愿意投资一个长久缓慢回收成本的新玩意儿。
最后,我还是希望气辅注塑工艺可以扬长避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