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连载这个内容呢?
注塑行业的技术人分两大派
第一是一开始就在规范的大公司做注塑成型的人和理论为主的人。大公司讲究的是标准化,材料机器模具都是好的,流程是标准化的,技术人员只要看好车间,没有太大异常就行了。这地方即便做20年,也不会碰到自己拌色粉配料,自己拆节流阀清铁屑,自己抛光模具等破事。标准化让人的知识面变窄了。
第二是纯粹的土路子,对原料的性能测试报告从来不感兴趣,也看不懂分子式,也不遵守什么工艺纪律和技术规矩。(好像有点太白话了)
第一种人会犯什么错误呢?模具排气不良产品烧焦,本来在模具一侧垫张纸就可以解决问题,他一定要下模做排气。。。。。。最终耽误了交货,只不过把责任推了出去,反正责任不是我的,是模具部门的。。。,大公司和理论派就是这样做派。
第二种人会犯什么错误呢?本来产品的流动长度:厚度的比例只有50,从表上可以算出来,压力速度只需要一半就可以填充非常完美,但他非要最高的压力速度,因为他从来不知道原料的流长比和黏度系数的观念,不知道安定化生产参数的观念。。。。。。
我希望有一种人可以把这两种人的长处合并,缺点去掉。
这个系列讲的是边缘手法,就是这两类同学的边缘地带,内容多以土路子的做法为主,再辅以理论派的解释。
好吧,今天第1个手法是关于料垫的应用。
我非常奇怪现在的课本上都说,料垫越小越好,最好3~~5个mm。
我的认知是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料垫小的好处很多,有:1.计量准确 2.原料在高温区停留时间短
我不反对料垫短好的事实,但模块化僵死化就不好了,料垫大也有很多好处,突出的是熔胶效果好。
一次我做一个PP产品,产品很大,重量是熔胶量的1/3弱,结果塑化不良,当时无机器可以换,没有办法只有调参数,首先加高料温度,加到230,240度,还是有点料纹,QC不PASS,后来加料垫- - -1个产品重的料垫,料纹OK。
当然,上上之策是原料的分散性能好一些,机器换大的,压缩比高的,或者螺杆加混炼环,但这些条件当时都没有,只能用加大料垫这个边缘的办法。
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未完待续)
作者|杨建宏
来源|振业注塑汇 zy-plas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